当湖十局

roboter分享

当湖十局研究  

  收藏本棋书

当湖十局,我国清代围棋国手范西屏、施襄夏于乾隆四年(公元1739年)在浙江当湖下的十盘对局,体现了当时围棋的最高水平,十局棋谱是围棋艺术的宝贵财富。
当湖十局第一局
当湖十局第一局
范施当湖十局
当湖十局第二局
范施当湖十局
当湖十局第三局
范施当湖十局
当湖十局第四局
范施当湖十局
当湖十局第五局
范施当湖十局
当湖十局第六局
范施当湖十局
当湖十局第七局
范施当湖十局
当湖十局第八局
范施当湖十局
当湖十局第九局
范施当湖十局
当湖十局第十局
保利王寒笑 写于 2015-2-2 13:46
好棋,真牛!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太子潘歆昱 写于 2015-4-7 5:30
范西屏赢了几盘?施杨夏赢了几盘?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dik777 写于 2015-4-17 9:37
根據陳祖德大點評,這十盤棋的戰績5比5

有說法是他們共下了13盤(有兩盤已失傳)剩下一盤是范西屏獲勝。
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爱乐奕 写于 2015-4-18 2:29
十局之外还有一盘是施襄夏执白胜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爱乐奕 写于 2015-4-18 2:30
施范十一局,千古之绝唱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dik777 写于 2015-4-18 2:46
哎呀 我怎麼記成范西屏獲勝... 不過既然是施襄夏獲勝怎麼沒聽說過施比范強的說法? 這也很奇怪@@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胡世奇23 写于 2015-4-18 9:15
范西屏赢了吧?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麻雀童子 写于 2015-4-24 3:1
到底谁赢了?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爱乐奕 写于 2015-4-25 8:51
施襄夏赢了,棋谱请百度关键词寥寥十局妙绝古今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爱乐奕 写于 2015-4-25 8:59
http://tieba.baidu.com/p/3423735086?share=9105&fr=share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爱乐奕 写于 2015-4-25 9:2
@dik777 ,当湖十三局,流传下来的仅11局而已,遗憾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爱乐奕 写于 2015-4-25 9:8
弈潜斋光绪刊本,范施十局
《三张弈谱》
一语未及范施对局
遗图的缘起,是乾隆四年(1739 年)时,浙江平湖人张永年,延请雍乾棋坛的绝代双骄范西屏、施定庵到自己家中做客,与他们父子授子对弈,研讨弈理。张永年,字丹九,出身于平湖世家,号为“五代善弈”。其远祖可以追溯到南宋抗金名将张浚。其子张世昌(字振西)、张世仁(字元若)因父亲喜弈而喜弈,父子三人的棋艺远近知名,“辄造其妙,于是有‘柘湖三张’之目,虽世称国手不多让。”(见朱攸《三张弈谱》序)
范、施到平湖后,对张氏父子的授子谱,后被张永年的嫡孙张諴等选录二十八局,辑为《三张弈谱》行世。范施除与张氏父子下让子棋外,两人尚激战十余局,即本文所说当湖遗图是也。因平湖东门外有湖名当湖,故名。然而朱攸为《三张弈谱》作序时,并未提及范、施对局之事。
三张弈谱只录张氏先人与范施的授子谱,而不及范施分先的千古妙局,不能不说,这是一件很可奇怪之事。张家是世家,在财力上不会捉襟见肘,则三张弈谱之刊行,何待四十年之后,由子孙来完成?永年父子三人平日潜居,以弈自娱,也非没有时间亲治其事。而且,后世子孙只辑三张弈谱,绝口不谈范施当湖遗图事,似别有隐情者,何也?
由此,我们不妨展开联想,在乾隆四年,范施与张氏父子之间或者发生了一些不愉快,以致范施离开几十年后,经张氏子孙之手,才肯将弈谱有限度地公开。另外,范施在当湖的鏖战谱,张氏作为主家以及超级爱好者,应当是有留存的(至少可供自身把玩之需)。那么,既然要刊行《三张弈谱》,何妨连同范施对局一起刊印?毕竟范施遗图与张家千丝万缕,斩之不断。倘果由张氏刊行,也更见张氏之风雅。况且,以张氏子孙屡世善弈的“家学”,他们不可能不知范施对局的分量。知而不能行,其中恐有些缘故。
到同治年间,张永年的玄孙张金圻,在《坐隐居谈弈理》一诗中终于提到此事。诗云:“乾隆之季施范鸣,条理始终集大成。地灵人杰主宗盟,神乎技矣四筵惊。瞬息万变斗机巧,疾逾鹰眼健鹰爪。以征解征洵奇观,借劫酿劫谁分晓。有时虎踞奋威雄,有时兔脱逞轻狡。三江两浙数十州,大开旗鼓东南陬。斩关夺隘谁为优,一间未达胡铁头。当湖客舍十三局,旁观当作传灯录。念我先人雅好棋,棋中授受见而知。”诗出张氏裔孙,当可作为信史。诗中不仅明确了范施遗图的发生地——客舍,表明范施在当湖确有对局,也明确了对局数为十三局。不过诗中语气平缓,于范施很高的赞誉,看不出当时情事的端倪。
今传当湖十一局
竟是诸谱合成
范施遗图,流传到今天的,只剩下十一局。散佚的两局无迹可寻,这是很可惜的。然而,即便是这十一局,也非只经一人之手,一经流传便是如此,而是经过数位棋谱辑录者辗转搜求,苦心求证,而最后达成此数的。范施两先生的遗图,妙绝古今,处境居然都这般艰难,可发一叹。
以收集范施对局谱最早的《围棋近谱》(金楙志辑)为例,其增补刊印的时间尚在乾隆年间,收到的范施遗图仅余八局。距对局时不过数十载,已经散佚地如此厉害,颇令人惊异。按邓元鏸在“范施十局”中所说,“二先生幼同里,长同习,对局传播宜多。”但事实却是相反。
据清末鲍鼎《国弈初刊》的序文,范施少时,在京都曾有十番棋的较量。又据杭世骏《海城杂咏》云:“疏帘清簟镇相持,燕寝同看落子迟。记得仙郎夸管领,花封兼豁两棋师。”诗人自注云:“范、施两生弈品皆海内第一手,林凤溪宰邑时,尝邀至官阁决胜云。”据《海宁州志》记载:林凤溪任海宁县官始于雍正十一年三月,乾隆元年四月卸任。可知范、施在这三年中也曾角逐过一次,但很可惜,并未留下谱局可资研讨。袁枚在《范西屏墓志铭》中说,“十六岁,以第一手名天下。当雍正、乾隆间,天下升平,士大夫公余,争具彩币,致劲敌角西屏,以为笑娱。海内惟施定庵一人,差相亚也。然施敛眉沈思,或日昳未下一子。而西屏嬉游歌呼,应毕则咍台鼾去。尝见其相对时,西屏全局僵矣。隅坐者群测之,靡以救也。俄而争一劫,则七十二道体势皆灵。呜呼,西屏之于弈,可谓圣矣。”袁枚曾亲见范、施对弈,并对二人对局时神态作了生动的描写,以文中情景来推断,似乎较契合都中对局。
继《围棋近谱》之后,又有一些收集范施遗图的棋书出现。如吴駉辑录的《弈妙二编》,收集范施对局谱八局,与前文所述八局微差。由臧念宣编辑、吴修圃校订的《弈理析疑》也收集了三局,刻于乾隆五十五年。这三种谱目互补有无,刚好凑了个十局整数。后来如《弈程》、《怡怡堂围棋新谱》、《六家弈谱》、《听秋轩弈谱》等,也分别收入了范施对局谱若干,但都没有超出十局的范围。光绪初年,周小松校订《新旧弈谱汇选》,才把十局棋谱编排到了一起,但他没有提出“当湖十局”一说。光绪七年(1881 年)邓元鏸刊行《范施十局》,他在序中称其“索之《弈理析疑》、《围棋近谱》、《弈妙》三书,仅得十局”。邓氏也没有提出“当湖十局”,只是延续了传统的提法,以对局者姓氏,名之为“范施十局”。但这较以前的散乱编排,已经是一个大进步了。
光绪二十三年(1897 年),黄绍箕、蒯光典辑录《海昌二妙集》,在介绍“采摭谱目”时写道:“案近时弈家所称范施‘当湖十局’,大率以《近谱》(《围棋近谱》)、《弈妙》、《弈理析疑》所载十局当之。即周小松录入《新旧弈谱汇选》者是也。”
黄氏所说的“近时弈家”,大约就是光绪一二十年间的人,他们开始有了“当湖十局”的说法。为什么会这样说呢?由于当时只有范、施十局棋谱存世,且第一局清楚地标明“己未弈于当湖第一局”,所以,把仅有的范施十局遗图称为“当湖十局”还是可以理解的。
黄绍箕还说,他在一个传抄本中发现了新的范施对局。此谱共三百着,施定庵执白胜。其后又见该谱载于温佩良选辑的《弈汇》一书。温佩良是嘉庆、道光间人,能棋,书中收入了他的自战谱。黄绍箕认为:“玩其劲气屈盘,首尾作一笔书,力量之大,非范施相遇,不能有此伟观,断为真迹无疑。”这样一来,范施遗图就有十一局了。
当湖诸图
对局年代难辨
然而,现存的十一局范施对局,是否都是当湖遗图,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确定的问题。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,都还没有充分的理由与确凿的证据。见之于记载、第一个表示怀疑的人,是《海昌二妙集》的作者黄绍箕。他在书中公开表示,“窃以为未然”。他阐述理由说:“范施对垒,自系分先。今十局中,范掌先者凡六。如谓姓名先后容有互伪,则又无以处‘胜负相当’之说矣。”“对子用投拆三,本弈家所慎。今所传范、施十一局中,用此势者乃有三局,皆施拆而范投……盖似有意为之,疑其少作,谓为当湖遗图,抑亦未敢遽定。”所以他以为,惟《弈妙》所载八局,“其即为‘当湖十局’之八局,殆无可疑。其余三局,是否同时之作,疑不能明也。”也就是说,现在流行的“当湖十局”中的第二局、第七局,很可能不是当湖遗图。
然而,黄绍箕关于“投拆三”的议论本身就是矛盾的。为什么说范投拆三的第七局,“疑其少作”,而同为投拆三的《弈妙》所载的第六局就是“殆无可疑”的当湖遗图呢?《桃花泉弈谱》是范西屏五十六七岁时所作,他在该书中列举“投拆三”十六变,其反复推演的目的,当然是为了说明拆三可投。陈祖德先生在《当湖十局细解》中说得很明白:“对于拆三,若不投入恐怕也难有第二种下法。否定,是否定它的时机,并非否定它的本身。”所以是否要投拆三,得看时机,与棋手年老或年少应无太大关系。陈先生在细解第六、七局时,对这个问题谈得很精彩,可以详参。黄绍箕的一家言,所论出于推测,并没有无可抗拒的强有力证据。这也是任何一个论者都要面临的难以摆脱的尴尬。最理智的态度就是承认已成的事实,认真地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。
当湖对局时,正是范施春秋鼎盛之年(范31 岁,施30 岁),棋艺精湛,如日中天。在对局中,他们气势磅礴,杀法精悍,妙手层出,令人目不暇接,故其对局被视为我国座子时代最高水平的代表作。钱保塘为《范施十局》作序云:“昔《抱朴子》言,善围棋者,世谓之棋圣。若两先生者,真无愧棋圣之名。虽寥寥十局,妙绝今古。”本文提出一些疑问,便是为两先生遗图之遭遇鸣一不平。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弒神雷帝 写于 2015-9-10 12:13
根本不是人下的嘛
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许培雯爸爸 写于 2015-9-11 4:37
左边的图根本就不是当局棋,甚至不是古谱,连座子都没有,随便凑数吗?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Fierralin 写于 2016-4-22 15:27
我觉得没有流传下来的两局应该都是早早崩掉了的两局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陈果66 写于 2018-3-19 23:23
三张弈谱只录张氏先人与范施的授子谱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panxiaowen 写于 2018-4-20 10:32
@wx_453570811153,倒数第2个是7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俞何烨 写于 2019-3-27 5:31
是5比5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天空城上的灯笼 写于 2019-5-11 16:20
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w_301964001982 写于 2019-8-2 1:50
座子呢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And笑 写于 2019-8-3 11:47
我也不知道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NO1龙卷风 写于 2019-8-23 10:37
根本不是人下的嘛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悦弈围棋谢汉庭 写于 2020-1-28 4:41
棋书上不是题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zaraxus 写于 2020-2-1 5:58
本来是范西屏强变平局了嘛。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尚一铭 写于 2020-6-17 1:35
为什么是20路的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~千念~ 写于 2020-6-17 2:1
哪里?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wx_202250111461 写于 2020-8-7 7:9
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李青铜 写于 2020-10-11 7:9
正常范西屏7:3胜施襄夏,有两局和101形势判断相反。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w_12204650192220 写于 2021-1-2 5:26
俩人都赢5盘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Feipengcheng 写于 2021-1-11 13:43
5V5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清一屠浩元 写于 2021-1-17 11:54
印象深刻,好希望我也能达到他们的水平啊!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题目搬运工 写于 2021-1-17 12:10
不是十一局吗,为啥只有十局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刘泊含1 写于 2021-1-17 12:12
可能是为了凸显两位高手的实力?(确实是施襄夏赢了)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刘泊含1 写于 2021-1-17 12:12
@李青铜,自己点目好吗,没点别来瞎评论行吗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清一屠浩元 写于 2021-1-23 7:48
@爱乐奕 11話あると言っていませんか?なぜ今は10話しかないですか?你不是说有11局吗?为什么只有十局?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秋日私语30 写于 2021-1-26 9:39
@清一屠浩元,失传了呗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少年队袁维藩 写于 2021-3-5 7:15
言っていませんか?なぜ今は10話しかないですか?你不是说有11局吗?为什么只有十局?

秋日私语30 写于 2021-1-26 17:39
@清一屠浩元,失传了呗
我的回复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孙琭蘅A 写于 2021-3-21 2:28
左边的图黑白颠倒了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w_3431795819462 写于 2021-8-2 13:38
不是5v5还有一盘。施襄夏执白胜了。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彭勇志11 写于 2021-8-23 8:18
还有两局两个人各嬴一盘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周云曦01 写于 2021-10-1 7:56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陈浩然j 写于 2021-11-11 15:20
两人的计算能力真的属实一流,盼望自己更加精进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w_1830010319391 写于 2021-11-21 4:36
还有一盘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汪铭赫1 写于 2021-12-22 12:0
好棋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qiucaiheng 写于 2022-2-9 5:46
只有十局。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w_3431795819462 写于 2022-2-12 10:32
11局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knforever 写于 2022-7-10 3:21
我去过那里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knforever 写于 2022-7-10 3:24
好像不是5比5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梁浚逸 写于 2022-11-20 13:20
别打了满了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dywyl 写于 2022-11-23 5:54
???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秦文睿 写于 2023-2-17 23:51
哈哈哈哈哈😄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曹语炫 写于 2023-3-5 2:10
呵呵,各胜5盘 5v5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Jamie7777 写于 2023-10-19 11:50
哈,哈哈哈哈😊😊😊😊😊😊😊😊😊😊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dahahlsh 写于 2024-1-27 2:1
厉害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淮海棋院李辰临 写于 2024-2-8 12:22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一帆风 写于 2024-3-16 10:34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wx_18778444192726 写于 2024-3-30 22:49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noelnoel 写于 2024-4-9 12:45
施襄夏赢了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小周烨远 写于 2024-4-14 4:57
juyyu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涵涵学弈棋 写于 2024-4-14 5:0
好书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hsiwbdhsushceuchwnvk 写于 2024-6-29 11:25
5:5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李允成2024 写于 2024-7-27 6:56
好厉害(><)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精英姐弟 写于 2024-8-8 3:26
最新的评论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wx_24833596192610 写于 2024-8-13 3:21
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Hans0524 写于 2024-8-14 13:59
根本不是人下的嘛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yuyiran2020 写于 2024-10-4 15:40
弈潜斋光绪刊本,范施十局
《三张弈谱》
一语未及范施对局
遗图的缘起,是乾隆四年(1739 年)时,浙江平湖人张永年,延请雍乾棋坛的绝代双骄范西屏、施定庵到自己家中做客,与他们父子授子对弈,研讨弈理。张永年,字丹九,出身于平湖世家,号为“五代善弈”。其远祖可以追溯到南宋抗金名将张浚。其子张世昌(字振西)、张世仁(字元若)因父亲喜弈而喜弈,父子三人的棋艺远近知名,“辄造其妙,于是有‘柘湖三张’之目,虽世称国手不多让。”(见朱攸《三张弈谱》序)
范、施到平湖后,对张氏父子的授子谱,后被张永年的嫡孙张諴等选录二十八局,辑为《三张弈谱》行世。范施除与张氏父子下让子棋外,两人尚激战十余局,即本文所说当湖遗图是也。因平湖东门外有湖名当湖,故名。然而朱攸为《三张弈谱》作序时,并未提及范、施对局之事。
三张弈谱只录张氏先人与范施的授子谱,而不及范施分先的千古妙局,不能不说,这是一件很可奇怪之事。张家是世家,在财力上不会捉襟见肘,则三张弈谱之刊行,何待四十年之后,由子孙来完成?永年父子三人平日潜居,以弈自娱,也非没有时间亲治其事。而且,后世子孙只辑三张弈谱,绝口不谈范施当湖遗图事,似别有隐情者,何也?
由此,我们不妨展开联想,在乾隆四年,范施与张氏父子之间或者发生了一些不愉快,以致范施离开几十年后,经张氏子孙之手,才肯将弈谱有限度地公开。另外,范施在当湖的鏖战谱,张氏作为主家以及超级爱好者,应当是有留存的(至少可供自身把玩之需)。那么,既然要刊行《三张弈谱》,何妨连同范施对局一起刊印?毕竟范施遗图与张家千丝万缕,斩之不断。倘果由张氏刊行,也更见张氏之风雅。况且,以张氏子孙屡世善弈的“家学”,他们不可能不知范施对局的分量。知而不能行,其中恐有些缘故。
到同治年间,张永年的玄孙张金圻,在《坐隐居谈弈理》一诗中终于提到此事。诗云:“乾隆之季施范鸣,条理始终集大成。地灵人杰主宗盟,神乎技矣四筵惊。瞬息万变斗机巧,疾逾鹰眼健鹰爪。以征解征洵奇观,借劫酿劫谁分晓。有时虎踞奋威雄,有时兔脱逞轻狡。三江两浙数十州,大开旗鼓东南陬。斩关夺隘谁为优,一间未达胡铁头。当湖客舍十三局,旁观当作传灯录。念我先人雅好棋,棋中授受见而知。”诗出张氏裔孙,当可作为信史。诗中不仅明确了范施遗图的发生地——客舍,表明范施在当湖确有对局,也明确了对局数为十三局。不过诗中语气平缓,于范施很高的赞誉,看不出当时情事的端倪。
今传当湖十一局
竟是诸谱合成
范施遗图,流传到今天的,只剩下十一局。散佚的两局无迹可寻,这是很可惜的。然而,即便是这十一局,也非只经一人之手,一经流传便是如此,而是经过数位棋谱辑录者辗转搜求,苦心求证,而最后达成此数的。范施两先生的遗图,妙绝古今,处境居然都这般艰难,可发一叹。
以收集范施对局谱最早的《围棋近谱》(金楙志辑)为例,其增补刊印的时间尚在乾隆年间,收到的范施遗图仅余八局。距对局时不过数十载,已经散佚地如此厉害,颇令人惊异。按邓元鏸在“范施十局”中所说,“二先生幼同里,长同习,对局传播宜多。”但事实却是相反。
据清末鲍鼎《国弈初刊》的序文,范施少时,在京都曾有十番棋的较量。又据杭世骏《海城杂咏》云:“疏帘清簟镇相持,燕寝同看落子迟。记得仙郎夸管领,花封兼豁两棋师。”诗人自注云:“范、施两生弈品皆海内第一手,林凤溪宰邑时,尝邀至官阁决胜云。”据《海宁州志》记载:林凤溪任海宁县官始于雍正十一年三月,乾隆元年四月卸任。可知范、施在这三年中也曾角逐过一次,但很可惜,并未留下谱局可资研讨。袁枚在《范西屏墓志铭》中说,“十六岁,以第一手名天下。当雍正、乾隆间,天下升平,士大夫公余,争具彩币,致劲敌角西屏,以为笑娱。海内惟施定庵一人,差相亚也。然施敛眉沈思,或日昳未下一子。而西屏嬉游歌呼,应毕则咍台鼾去。尝见其相对时,西屏全局僵矣。隅坐者群测之,靡以救也。俄而争一劫,则七十二道体势皆灵。呜呼,西屏之于弈,可谓圣矣。”袁枚曾亲见范、施对弈,并对二人对局时神态作了生动的描写,以文中情景来推断,似乎较契合都中对局。
继《围棋近谱》之后,又有一些收集范施遗图的棋书出现。如吴駉辑录的《弈妙二编》,收集范施对局谱八局,与前文所述八局微差。由臧念宣编辑、吴修圃校订的《弈理析疑》也收集了三局,刻于乾隆五十五年。这三种谱目互补有无,刚好凑了个十局整数。后来如《弈程》、《怡怡堂围棋新谱》、《六家弈谱》、《听秋轩弈谱》等,也分别收入了范施对局谱若干,但都没有超出十局的范围。光绪初年,周小松校订《新旧弈谱汇选》,才把十局棋谱编排到了一起,但他没有提出“当湖十局”一说。光绪七年(1881 年)邓元鏸刊行《范施十局》,他在序中称其“索之《弈理析疑》、《围棋近谱》、《弈妙》三书,仅得十局”。邓氏也没有提出“当湖十局”,只是延续了传统的提法,以对局者姓氏,名之为“范施十局”。但这较以前的散乱编排,已经是一个大进步了。
光绪二十三年(1897 年),黄绍箕、蒯光典辑录《海昌二妙集》,在介绍“采摭谱目”时写道:“案近时弈家所称范施‘当湖十局’,大率以《近谱》(《围棋近谱》)、《弈妙》、《弈理析疑》所载十局当之。即周小松录入《新旧弈谱汇选》者是也。”
黄氏所说的“近时弈家”,大约就是光绪一二十年间的人,他们开始有了“当湖十局”的说法。为什么会这样说呢?由于当时只有范、施十局棋谱存世,且第一局清楚地标明“己未弈于当湖第一局”,所以,把仅有的范施十局遗图称为“当湖十局”还是可以理解的。
黄绍箕还说,他在一个传抄本中发现了新的范施对局。此谱共三百着,施定庵执白胜。其后又见该谱载于温佩良选辑的《弈汇》一书。温佩良是嘉庆、道光间人,能棋,书中收入了他的自战谱。黄绍箕认为:“玩其劲气屈盘,首尾作一笔书,力量之大,非范施相遇,不能有此伟观,断为真迹无疑。”这样一来,范施遗图就有十一局了。
当湖诸图
对局年代难辨
然而,现存的十一局范施对局,是否都是当湖遗图,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确定的问题。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,都还没有充分的理由与确凿的证据。见之于记载、第一个表示怀疑的人,是《海昌二妙集》的作者黄绍箕。他在书中公开表示,“窃以为未然”。他阐述理由说:“范施对垒,自系分先。今十局中,范掌先者凡六。如谓姓名先后容有互伪,则又无以处‘胜负相当’之说矣。”“对子用投拆三,本弈家所慎。今所传范、施十一局中,用此势者乃有三局,皆施拆而范投……盖似有意为之,疑其少作,谓为当湖遗图,抑亦未敢遽定。”所以他以为,惟《弈妙》所载八局,“其即为‘当湖十局’之八局,殆无可疑。其余三局,是否同时之作,疑不能明也。”也就是说,现在流行的“当湖十局”中的第二局、第七局,很可能不是当湖遗图。
然而,黄绍箕关于“投拆三”的议论本身就是矛盾的。为什么说范投拆三的第七局,“疑其少作”,而同为投拆三的《弈妙》所载的第六局就是“殆无可疑”的当湖遗图呢?《桃花泉弈谱》是范西屏五十六七岁时所作,他在该书中列举“投拆三”十六变,其反复推演的目的,当然是为了说明拆三可投。陈祖德先生在《当湖十局细解》中说得很明白:“对于拆三,若不投入恐怕也难有第二种下法。否定,是否定它的时机,并非否定它的本身。”所以是否要投拆三,得看时机,与棋手年老或年少应无太大关系。陈先生在细解第六、七局时,对这个问题谈得很精彩,可以详参。黄绍箕的一家言,所论出于推测,并没有无可抗拒的强有力证据。这也是任何一个论者都要面临的难以摆脱的尴尬。最理智的态度就是承认已成的事实,认真地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。
当湖对局时,正是范施春秋鼎盛之年(范31 岁,施30 岁),棋艺精湛,如日中天。在对局中,他们气势磅礴,杀法精悍,妙手层出,令人目不暇接,故其对局被视为我国座子时代最高水平的代表作。钱保塘为《范施十局》作序云:“昔《抱朴子》言,善围棋者,世谓之棋圣。若两先生者,真无愧棋圣之名。虽寥寥十局,妙绝今古。”本文提出一些疑问,便是为两先生遗图之遭遇鸣一不平。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梁开睿11 写于 2024-10-6 12:23
弈潜斋光绪刊本,范施十局
《三张弈谱》
一语未及范施对局
遗图的缘起,是乾隆四年(1739 年)时,浙江平湖人张永年,延请雍乾棋坛的绝代双骄范西屏、施定庵到自己家中做客,与他们父子授子对弈,研讨弈理。张永年,字丹九,出身于平湖世家,号为“五代善弈”。其远祖可以追溯到南宋抗金名将张浚。其子张世昌(字振西)、张世仁(字元若)因父亲喜弈而喜弈,父子三人的棋艺远近知名,“辄造其妙,于是有‘柘湖三张’之目,虽世称国手不多让。”(见朱攸《三张弈谱》序)
范、施到平湖后,对张氏父子的授子谱,后被张永年的嫡孙张諴等选录二十八局,辑为《三张弈谱》行世。范施除与张氏父子下让子棋外,两人尚激战十余局,即本文所说当湖遗图是也。因平湖东门外有湖名当湖,故名。然而朱攸为《三张弈谱》作序时,并未提及范、施对局之事。
三张弈谱只录张氏先人与范施的授子谱,而不及范施分先的千古妙局,不能不说,这是一件很可奇怪之事。张家是世家,在财力上不会捉襟见肘,则三张弈谱之刊行,何待四十年之后,由子孙来完成?永年父子三人平日潜居,以弈自娱,也非没有时间亲治其事。而且,后世子孙只辑三张弈谱,绝口不谈范施当湖遗图事,似别有隐情者,何也?
由此,我们不妨展开联想,在乾隆四年,范施与张氏父子之间或者发生了一些不愉快,以致范施离开几十年后,经张氏子孙之手,才肯将弈谱有限度地公开。另外,范施在当湖的鏖战谱,张氏作为主家以及超级爱好者,应当是有留存的(至少可供自身把玩之需)。那么,既然要刊行《三张弈谱》,何妨连同范施对局一起刊印?毕竟范施遗图与张家千丝万缕,斩之不断。倘果由张氏刊行,也更见张氏之风雅。况且,以张氏子孙屡世善弈的“家学”,他们不可能不知范施对局的分量。知而不能行,其中恐有些缘故。
到同治年间,张永年的玄孙张金圻,在《坐隐居谈弈理》一诗中终于提到此事。诗云:“乾隆之季施范鸣,条理始终集大成。地灵人杰主宗盟,神乎技矣四筵惊。瞬息万变斗机巧,疾逾鹰眼健鹰爪。以征解征洵奇观,借劫酿劫谁分晓。有时虎踞奋威雄,有时兔脱逞轻狡。三江两浙数十州,大开旗鼓东南陬。斩关夺隘谁为优,一间未达胡铁头。当湖客舍十三局,旁观当作传灯录。念我先人雅好棋,棋中授受见而知。”诗出张氏裔孙,当可作为信史。诗中不仅明确了范施遗图的发生地——客舍,表明范施在当湖确有对局,也明确了对局数为十三局。不过诗中语气平缓,于范施很高的赞誉,看不出当时情事的端倪。
今传当湖十一局
竟是诸谱合成
范施遗图,流传到今天的,只剩下十一局。散佚的两局无迹可寻,这是很可惜的。然而,即便是这十一局,也非只经一人之手,一经流传便是如此,而是经过数位棋谱辑录者辗转搜求,苦心求证,而最后达成此数的。范施两先生的遗图,妙绝古今,处境居然都这般艰难,可发一叹。
以收集范施对局谱最早的《围棋近谱》(金楙志辑)为例,其增补刊印的时间尚在乾隆年间,收到的范施遗图仅余八局。距对局时不过数十载,已经散佚地如此厉害,颇令人惊异。按邓元鏸在“范施十局”中所说,“二先生幼同里,长同习,对局传播宜多。”但事实却是相反。
据清末鲍鼎《国弈初刊》的序文,范施少时,在京都曾有十番棋的较量。又据杭世骏《海城杂咏》云:“疏帘清簟镇相持,燕寝同看落子迟。记得仙郎夸管领,花封兼豁两棋师。”诗人自注云:“范、施两生弈品皆海内第一手,林凤溪宰邑时,尝邀至官阁决胜云。”据《海宁州志》记载:林凤溪任海宁县官始于雍正十一年三月,乾隆元年四月卸任。可知范、施在这三年中也曾角逐过一次,但很可惜,并未留下谱局可资研讨。袁枚在《范西屏墓志铭》中说,“十六岁,以第一手名天下。当雍正、乾隆间,天下升平,士大夫公余,争具彩币,致劲敌角西屏,以为笑娱。海内惟施定庵一人,差相亚也。然施敛眉沈思,或日昳未下一子。而西屏嬉游歌呼,应毕则咍台鼾去。尝见其相对时,西屏全局僵矣。隅坐者群测之,靡以救也。俄而争一劫,则七十二道体势皆灵。呜呼,西屏之于弈,可谓圣矣。”袁枚曾亲见范、施对弈,并对二人对局时神态作了生动的描写,以文中情景来推断,似乎较契合都中对局。
继《围棋近谱》之后,又有一些收集范施遗图的棋书出现。如吴駉辑录的《弈妙二编》,收集范施对局谱八局,与前文所述八局微差。由臧念宣编辑、吴修圃校订的《弈理析疑》也收集了三局,刻于乾隆五十五年。这三种谱目互补有无,刚好凑了个十局整数。后来如《弈程》、《怡怡堂围棋新谱》、《六家弈谱》、《听秋轩弈谱》等,也分别收入了范施对局谱若干,但都没有超出十局的范围。光绪初年,周小松校订《新旧弈谱汇选》,才把十局棋谱编排到了一起,但他没有提出“当湖十局”一说。光绪七年(1881 年)邓元鏸刊行《范施十局》,他在序中称其“索之《弈理析疑》、《围棋近谱》、《弈妙》三书,仅得十局”。邓氏也没有提出“当湖十局”,只是延续了传统的提法,以对局者姓氏,名之为“范施十局”。但这较以前的散乱编排,已经是一个大进步了。
光绪二十三年(1897 年),黄绍箕、蒯光典辑录《海昌二妙集》,在介绍“采摭谱目”时写道:“案近时弈家所称范施‘当湖十局’,大率以《近谱》(《围棋近谱》)、《弈妙》、《弈理析疑》所载十局当之。即周小松录入《新旧弈谱汇选》者是也。”
黄氏所说的“近时弈家”,大约就是光绪一二十年间的人,他们开始有了“当湖十局”的说法。为什么会这样说呢?由于当时只有范、施十局棋谱存世,且第一局清楚地标明“己未弈于当湖第一局”,所以,把仅有的范施十局遗图称为“当湖十局”还是可以理解的。
黄绍箕还说,他在一个传抄本中发现了新的范施对局。此谱共三百着,施定庵执白胜。其后又见该谱载于温佩良选辑的《弈汇》一书。温佩良是嘉庆、道光间人,能棋,书中收入了他的自战谱。黄绍箕认为:“玩其劲气屈盘,首尾作一笔书,力量之大,非范施相遇,不能有此伟观,断为真迹无疑。”这样一来,范施遗图就有十一局了。
当湖诸图
对局年代难辨
然而,现存的十一局范施对局,是否都是当湖遗图,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确定的问题。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,都还没有充分的理由与确凿的证据。见之于记载、第一个表示怀疑的人,是《海昌二妙集》的作者黄绍箕。他在书中公开表示,“窃以为未然”。他阐述理由说:“范施对垒,自系分先。今十局中,范掌先者凡六。如谓姓名先后容有互伪,则又无以处‘胜负相当’之说矣。”“对子用投拆三,本弈家所慎。今所传范、施十一局中,用此势者乃有三局,皆施拆而范投……盖似有意为之,疑其少作,谓为当湖遗图,抑亦未敢遽定。”所以他以为,惟《弈妙》所载八局,“其即为‘当湖十局’之八局,殆无可疑。其余三局,是否同时之作,疑不能明也。”也就是说,现在流行的“当湖十局”中的第二局、第七局,很可能不是当湖遗图。
然而,黄绍箕关于“投拆三”的议论本身就是矛盾的。为什么说范投拆三的第七局,“疑其少作”,而同为投拆三的《弈妙》所载的第六局就是“殆无可疑”的当湖遗图呢?《桃花泉弈谱》是范西屏五十六七岁时所作,他在该书中列举“投拆三”十六变,其反复推演的目的,当然是为了说明拆三可投。陈祖德先生在《当湖十局细解》中说得很明白:“对于拆三,若不投入恐怕也难有第二种下法。否定,是否定它的时机,并非否定它的本身。”所以是否要投拆三,得看时机,与棋手年老或年少应无太大关系。陈先生在细解第六、七局时,对这个问题谈得很精彩,可以详参。黄绍箕的一家言,所论出于推测,并没有无可抗拒的强有力证据。这也是任何一个论者都要面临的难以摆脱的尴尬。最理智的态度就是承认已成的事实,认真地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。
当湖对局时,正是范施春秋鼎盛之年(范31 岁,施30 岁),棋艺精湛,如日中天。在对局中,他们气势磅礴,杀法精悍,妙手层出,令人目不暇接,故其对局被视为我国座子时代最高水平的代表作。钱保塘为《范施十局》作序云:“昔《抱朴子》言,善围棋者,世谓之棋圣。若两先生者,真无愧棋圣之名。虽寥寥十局,妙绝今古。”本文提出一些疑问,便是为两先生遗图之遭遇鸣一不平。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雁行李澍诚 写于 2024-11-6 8:50
弈潜斋光绪刊本,范施十局
《三张弈谱》
一语未及范施对局
遗图的缘起,是乾隆四年(1739 年)时,浙江平湖人张永年,延请雍乾棋坛的绝代双骄范西屏、施定庵到自己家中做客,与他们父子授子对弈,研讨弈理。张永年,字丹九,出身于平湖世家,号为“五代善弈”。其远祖可以追溯到南宋抗金名将张浚。其子张世昌(字振西)、张世仁(字元若)因父亲喜弈而喜弈,父子三人的棋艺远近知名,“辄造其妙,于是有‘柘湖三张’之目,虽世称国手不多让。”(见朱攸《三张弈谱》序)
范、施到平湖后,对张氏父子的授子谱,后被张永年的嫡孙张諴等选录二十八局,辑为《三张弈谱》行世。范施除与张氏父子下让子棋外,两人尚激战十余局,即本文所说当湖遗图是也。因平湖东门外有湖名当湖,故名。然而朱攸为《三张弈谱》作序时,并未提及范、施对局之事。
三张弈谱只录张氏先人与范施的授子谱,而不及范施分先的千古妙局,不能不说,这是一件很可奇怪之事。张家是世家,在财力上不会捉襟见肘,则三张弈谱之刊行,何待四十年之后,由子孙来完成?永年父子三人平日潜居,以弈自娱,也非没有时间亲治其事。而且,后世子孙只辑三张弈谱,绝口不谈范施当湖遗图事,似别有隐情者,何也?
由此,我们不妨展开联想,在乾隆四年,范施与张氏父子之间或者发生了一些不愉快,以致范施离开几十年后,经张氏子孙之手,才肯将弈谱有限度地公开。另外,范施在当湖的鏖战谱,张氏作为主家以及超级爱好者,应当是有留存的(至少可供自身把玩之需)。那么,既然要刊行《三张弈谱》,何妨连同范施对局一起刊印?毕竟范施遗图与张家千丝万缕,斩之不断。倘果由张氏刊行,也更见张氏之风雅。况且,以张氏子孙屡世善弈的“家学”,他们不可能不知范施对局的分量。知而不能行,其中恐有些缘故。
到同治年间,张永年的玄孙张金圻,在《坐隐居谈弈理》一诗中终于提到此事。诗云:“乾隆之季施范鸣,条理始终集大成。地灵人杰主宗盟,神乎技矣四筵惊。瞬息万变斗机巧,疾逾鹰眼健鹰爪。以征解征洵奇观,借劫酿劫谁分晓。有时虎踞奋威雄,有时兔脱逞轻狡。三江两浙数十州,大开旗鼓东南陬。斩关夺隘谁为优,一间未达胡铁头。当湖客舍十三局,旁观当作传灯录。念我先人雅好棋,棋中授受见而知。”诗出张氏裔孙,当可作为信史。诗中不仅明确了范施遗图的发生地——客舍,表明范施在当湖确有对局,也明确了对局数为十三局。不过诗中语气平缓,于范施很高的赞誉,看不出当时情事的端倪。
今传当湖十一局
竟是诸谱合成
范施遗图,流传到今天的,只剩下十一局。散佚的两局无迹可寻,这是很可惜的。然而,即便是这十一局,也非只经一人之手,一经流传便是如此,而是经过数位棋谱辑录者辗转搜求,苦心求证,而最后达成此数的。范施两先生的遗图,妙绝古今,处境居然都这般艰难,可发一叹。
以收集范施对局谱最早的《围棋近谱》(金楙志辑)为例,其增补刊印的时间尚在乾隆年间,收到的范施遗图仅余八局。距对局时不过数十载,已经散佚地如此厉害,颇令人惊异。按邓元鏸在“范施十局”中所说,“二先生幼同里,长同习,对局传播宜多。”但事实却是相反。
据清末鲍鼎《国弈初刊》的序文,范施少时,在京都曾有十番棋的较量。又据杭世骏《海城杂咏》云:“疏帘清簟镇相持,燕寝同看落子迟。记得仙郎夸管领,花封兼豁两棋师。”诗人自注云:“范、施两生弈品皆海内第一手,林凤溪宰邑时,尝邀至官阁决胜云。”据《海宁州志》记载:林凤溪任海宁县官始于雍正十一年三月,乾隆元年四月卸任。可知范、施在这三年中也曾角逐过一次,但很可惜,并未留下谱局可资研讨。袁枚在《范西屏墓志铭》中说,“十六岁,以第一手名天下。当雍正、乾隆间,天下升平,士大夫公余,争具彩币,致劲敌角西屏,以为笑娱。海内惟施定庵一人,差相亚也。然施敛眉沈思,或日昳未下一子。而西屏嬉游歌呼,应毕则咍台鼾去。尝见其相对时,西屏全局僵矣。隅坐者群测之,靡以救也。俄而争一劫,则七十二道体势皆灵。呜呼,西屏之于弈,可谓圣矣。”袁枚曾亲见范、施对弈,并对二人对局时神态作了生动的描写,以文中情景来推断,似乎较契合都中对局。
继《围棋近谱》之后,又有一些收集范施遗图的棋书出现。如吴駉辑录的《弈妙二编》,收集范施对局谱八局,与前文所述八局微差。由臧念宣编辑、吴修圃校订的《弈理析疑》也收集了三局,刻于乾隆五十五年。这三种谱目互补有无,刚好凑了个十局整数。后来如《弈程》、《怡怡堂围棋新谱》、《六家弈谱》、《听秋轩弈谱》等,也分别收入了范施对局谱若干,但都没有超出十局的范围。光绪初年,周小松校订《新旧弈谱汇选》,才把十局棋谱编排到了一起,但他没有提出“当湖十局”一说。光绪七年(1881 年)邓元鏸刊行《范施十局》,他在序中称其“索之《弈理析疑》、《围棋近谱》、《弈妙》三书,仅得十局”。邓氏也没有提出“当湖十局”,只是延续了传统的提法,以对局者姓氏,名之为“范施十局”。但这较以前的散乱编排,已经是一个大进步了。
光绪二十三年(1897 年),黄绍箕、蒯光典辑录《海昌二妙集》,在介绍“采摭谱目”时写道:“案近时弈家所称范施‘当湖十局’,大率以《近谱》(《围棋近谱》)、《弈妙》、《弈理析疑》所载十局当之。即周小松录入《新旧弈谱汇选》者是也。”
黄氏所说的“近时弈家”,大约就是光绪一二十年间的人,他们开始有了“当湖十局”的说法。为什么会这样说呢?由于当时只有范、施十局棋谱存世,且第一局清楚地标明“己未弈于当湖第一局”,所以,把仅有的范施十局遗图称为“当湖十局”还是可以理解的。
黄绍箕还说,他在一个传抄本中发现了新的范施对局。此谱共三百着,施定庵执白胜。其后又见该谱载于温佩良选辑的《弈汇》一书。温佩良是嘉庆、道光间人,能棋,书中收入了他的自战谱。黄绍箕认为:“玩其劲气屈盘,首尾作一笔书,力量之大,非范施相遇,不能有此伟观,断为真迹无疑。”这样一来,范施遗图就有十一局了。
当湖诸图
对局年代难辨
然而,现存的十一局范施对局,是否都是当湖遗图,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确定的问题。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,都还没有充分的理由与确凿的证据。见之于记载、第一个表示怀疑的人,是《海昌二妙集》的作者黄绍箕。他在书中公开表示,“窃以为未然”。他阐述理由说:“范施对垒,自系分先。今十局中,范掌先者凡六。如谓姓名先后容有互伪,则又无以处‘胜负相当’之说矣。”“对子用投拆三,本弈家所慎。今所传范、施十一局中,用此势者乃有三局,皆施拆而范投……盖似有意为之,疑其少作,谓为当湖遗图,抑亦未敢遽定。”所以他以为,惟《弈妙》所载八局,“其即为‘当湖十局’之八局,殆无可疑。其余三局,是否同时之作,疑不能明也。”也就是说,现在流行的“当湖十局”中的第二局、第七局,很可能不是当湖遗图。
然而,黄绍箕关于“投拆三”的议论本身就是矛盾的。为什么说范投拆三的第七局,“疑其少作”,而同为投拆三的《弈妙》所载的第六局就是“殆无可疑”的当湖遗图呢?《桃花泉弈谱》是范西屏五十六七岁时所作,他在该书中列举“投拆三”十六变,其反复推演的目的,当然是为了说明拆三可投。陈祖德先生在《当湖十局细解》中说得很明白:“对于拆三,若不投入恐怕也难有第二种下法。否定,是否定它的时机,并非否定它的本身。”所以是否要投拆三,得看时机,与棋手年老或年少应无太大关系。陈先生在细解第六、七局时,对这个问题谈得很精彩,可以详参。黄绍箕的一家言,所论出于推测,并没有无可抗拒的强有力证据。这也是任何一个论者都要面临的难以摆脱的尴尬。最理智的态度就是承认已成的事实,认真地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。
当湖对局时,正是范施春秋鼎盛之年(范31 岁,施30 岁),棋艺精湛,如日中天。在对局中,他们气势磅礴,杀法精悍,妙手层出,令人目不暇接,故其对局被视为我国座子时代最高水平的代表作。钱保塘为《范施十局》作序云:“昔《抱朴子》言,善围棋者,世谓之棋圣。若两先生者,真无愧棋圣之名。虽寥寥十局,妙绝今古。”本文提出一些疑问,便是为两先生遗图之遭遇鸣一不平。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wx_51094843195227 写于 2024-11-28 12:37
俺是拉面喵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
做题小王子 写于 2024-12-7 11:2
弈潜斋光绪刊本,范施十局
《三张弈谱》
一语未及范施对局
遗图的缘起,是乾隆四年(1739 年)时,浙江平湖人张永年,延请雍乾棋坛的绝代双骄范西屏、施定庵到自己家中做客,与他们父子授子对弈,研讨弈理。张永年,字丹九,出身于平湖世家,号为“五代善弈”。其远祖可以追溯到南宋抗金名将张浚。其子张世昌(字振西)、张世仁(字元若)因父亲喜弈而喜弈,父子三人的棋艺远近知名,“辄造其妙,于是有‘柘湖三张’之目,虽世称国手不多让。”(见朱攸《三张弈谱》序)
范、施到平湖后,对张氏父子的授子谱,后被张永年的嫡孙张諴等选录二十八局,辑为《三张弈谱》行世。范施除与张氏父子下让子棋外,两人尚激战十余局,即本文所说当湖遗图是也。因平湖东门外有湖名当湖,故名。然而朱攸为《三张弈谱》作序时,并未提及范、施对局之事。
三张弈谱只录张氏先人与范施的授子谱,而不及范施分先的千古妙局,不能不说,这是一件很可奇怪之事。张家是世家,在财力上不会捉襟见肘,则三张弈谱之刊行,何待四十年之后,由子孙来完成?永年父子三人平日潜居,以弈自娱,也非没有时间亲治其事。而且,后世子孙只辑三张弈谱,绝口不谈范施当湖遗图事,似别有隐情者,何也?
由此,我们不妨展开联想,在乾隆四年,范施与张氏父子之间或者发生了一些不愉快,以致范施离开几十年后,经张氏子孙之手,才肯将弈谱有限度地公开。另外,范施在当湖的鏖战谱,张氏作为主家以及超级爱好者,应当是有留存的(至少可供自身把玩之需)。那么,既然要刊行《三张弈谱》,何妨连同范施对局一起刊印?毕竟范施遗图与张家千丝万缕,斩之不断。倘果由张氏刊行,也更见张氏之风雅。况且,以张氏子孙屡世善弈的“家学”,他们不可能不知范施对局的分量。知而不能行,其中恐有些缘故。
到同治年间,张永年的玄孙张金圻,在《坐隐居谈弈理》一诗中终于提到此事。诗云:“乾隆之季施范鸣,条理始终集大成。地灵人杰主宗盟,神乎技矣四筵惊。瞬息万变斗机巧,疾逾鹰眼健鹰爪。以征解征洵奇观,借劫酿劫谁分晓。有时虎踞奋威雄,有时兔脱逞轻狡。三江两浙数十州,大开旗鼓东南陬。斩关夺隘谁为优,一间未达胡铁头。当湖客舍十三局,旁观当作传灯录。念我先人雅好棋,棋中授受见而知。”诗出张氏裔孙,当可作为信史。诗中不仅明确了范施遗图的发生地——客舍,表明范施在当湖确有对局,也明确了对局数为十三局。不过诗中语气平缓,于范施很高的赞誉,看不出当时情事的端倪。
今传当湖十一局
竟是诸谱合成
范施遗图,流传到今天的,只剩下十一局。散佚的两局无迹可寻,这是很可惜的。然而,即便是这十一局,也非只经一人之手,一经流传便是如此,而是经过数位棋谱辑录者辗转搜求,苦心求证,而最后达成此数的。范施两先生的遗图,妙绝古今,处境居然都这般艰难,可发一叹。
以收集范施对局谱最早的《围棋近谱》(金楙志辑)为例,其增补刊印的时间尚在乾隆年间,收到的范施遗图仅余八局。距对局时不过数十载,已经散佚地如此厉害,颇令人惊异。按邓元鏸在“范施十局”中所说,“二先生幼同里,长同习,对局传播宜多。”但事实却是相反。
据清末鲍鼎《国弈初刊》的序文,范施少时,在京都曾有十番棋的较量。又据杭世骏《海城杂咏》云:“疏帘清簟镇相持,燕寝同看落子迟。记得仙郎夸管领,花封兼豁两棋师。”诗人自注云:“范、施两生弈品皆海内第一手,林凤溪宰邑时,尝邀至官阁决胜云。”据《海宁州志》记载:林凤溪任海宁县官始于雍正十一年三月,乾隆元年四月卸任。可知范、施在这三年中也曾角逐过一次,但很可惜,并未留下谱局可资研讨。袁枚在《范西屏墓志铭》中说,“十六岁,以第一手名天下。当雍正、乾隆间,天下升平,士大夫公余,争具彩币,致劲敌角西屏,以为笑娱。海内惟施定庵一人,差相亚也。然施敛眉沈思,或日昳未下一子。而西屏嬉游歌呼,应毕则咍台鼾去。尝见其相对时,西屏全局僵矣。隅坐者群测之,靡以救也。俄而争一劫,则七十二道体势皆灵。呜呼,西屏之于弈,可谓圣矣。”袁枚曾亲见范、施对弈,并对二人对局时神态作了生动的描写,以文中情景来推断,似乎较契合都中对局。
继《围棋近谱》之后,又有一些收集范施遗图的棋书出现。如吴駉辑录的《弈妙二编》,收集范施对局谱八局,与前文所述八局微差。由臧念宣编辑、吴修圃校订的《弈理析疑》也收集了三局,刻于乾隆五十五年。这三种谱目互补有无,刚好凑了个十局整数。后来如《弈程》、《怡怡堂围棋新谱》、《六家弈谱》、《听秋轩弈谱》等,也分别收入了范施对局谱若干,但都没有超出十局的范围。光绪初年,周小松校订《新旧弈谱汇选》,才把十局棋谱编排到了一起,但他没有提出“当湖十局”一说。光绪七年(1881 年)邓元鏸刊行《范施十局》,他在序中称其“索之《弈理析疑》、《围棋近谱》、《弈妙》三书,仅得十局”。邓氏也没有提出“当湖十局”,只是延续了传统的提法,以对局者姓氏,名之为“范施十局”。但这较以前的散乱编排,已经是一个大进步了。
光绪二十三年(1897 年),黄绍箕、蒯光典辑录《海昌二妙集》,在介绍“采摭谱目”时写道:“案近时弈家所称范施‘当湖十局’,大率以《近谱》(《围棋近谱》)、《弈妙》、《弈理析疑》所载十局当之。即周小松录入《新旧弈谱汇选》者是也。”
黄氏所说的“近时弈家”,大约就是光绪一二十年间的人,他们开始有了“当湖十局”的说法。为什么会这样说呢?由于当时只有范、施十局棋谱存世,且第一局清楚地标明“己未弈于当湖第一局”,所以,把仅有的范施十局遗图称为“当湖十局”还是可以理解的。
黄绍箕还说,他在一个传抄本中发现了新的范施对局。此谱共三百着,施定庵执白胜。其后又见该谱载于温佩良选辑的《弈汇》一书。温佩良是嘉庆、道光间人,能棋,书中收入了他的自战谱。黄绍箕认为:“玩其劲气屈盘,首尾作一笔书,力量之大,非范施相遇,不能有此伟观,断为真迹无疑。”这样一来,范施遗图就有十一局了。
当湖诸图
对局年代难辨
然而,现存的十一局范施对局,是否都是当湖遗图,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确定的问题。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,都还没有充分的理由与确凿的证据。见之于记载、第一个表示怀疑的人,是《海昌二妙集》的作者黄绍箕。他在书中公开表示,“窃以为未然”。他阐述理由说:“范施对垒,自系分先。今十局中,范掌先者凡六。如谓姓名先后容有互伪,则又无以处‘胜负相当’之说矣。”“对子用投拆三,本弈家所慎。今所传范、施十一局中,用此势者乃有三局,皆施拆而范投……盖似有意为之,疑其少作,谓为当湖遗图,抑亦未敢遽定。”所以他以为,惟《弈妙》所载八局,“其即为‘当湖十局’之八局,殆无可疑。其余三局,是否同时之作,疑不能明也。”也就是说,现在流行的“当湖十局”中的第二局、第七局,很可能不是当湖遗图。
然而,黄绍箕关于“投拆三”的议论本身就是矛盾的。为什么说范投拆三的第七局,“疑其少作”,而同为投拆三的《弈妙》所载的第六局就是“殆无可疑”的当湖遗图呢?《桃花泉弈谱》是范西屏五十六七岁时所作,他在该书中列举“投拆三”十六变,其反复推演的目的,当然是为了说明拆三可投。陈祖德先生在《当湖十局细解》中说得很明白:“对于拆三,若不投入恐怕也难有第二种下法。否定,是否定它的时机,并非否定它的本身。”所以是否要投拆三,得看时机,与棋手年老或年少应无太大关系。陈先生在细解第六、七局时,对这个问题谈得很精彩,可以详参。黄绍箕的一家言,所论出于推测,并没有无可抗拒的强有力证据。这也是任何一个论者都要面临的难以摆脱的尴尬。最理智的态度就是承认已成的事实,认真地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。
当湖对局时,正是范施春秋鼎盛之年(范31 岁,施30 岁),棋艺精湛,如日中天。在对局中,他们气势磅礴,杀法精悍,妙手层出,令人目不暇接,故其对局被视为我国座子时代最高水平的代表作。钱保塘为《范施十局》作序云:“昔《抱朴子》言,善围棋者,世谓之棋圣。若两先生者,真无愧棋圣之名。虽寥寥十局,妙绝今古。”本文提出一些疑问,便是为两先生遗图之遭遇鸣一不平。
已经删除,撤销 | 关闭